网络安全研究国际学术论坛(简称网安国际,InForSec),由多年活跃在网络安全学术和技术圈的研究人员发起,希望组织一些活动促进中国和国际、学术和工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论坛的宗旨:
- 推动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网络安全学术或技术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分享、传播网络安全技术研究领域的最新资讯和研究经验;
- 发现有潜力的学生或研究课题,孵化高水平的研究项目。
官方网站:http://www.inforsec.org 电子邮件:inforsecres@163.com 微信公众号:InForSec(右图是公众号的二维码) 微信交流群:InForSec学术交流群(需邀请加入) 新浪微博:http://www.weibo.com/InForSec | -![]() |
技术委员会
第一届技术委员会由论坛发起人邀请比较熟悉的、不同方向或单位的20位左右的学者组成,初期阶段主要工作包括:1)以论坛的名义组织一次学术报告;2)为论坛做一次学术报告;3)为论坛推荐优秀的学术论文或技术报告,如果是英语发表的需要写出一千字左右的中文介绍(参考InForSec网站前沿研究中的文章)。目前技术委员会成员组成如下,同时欢迎愿意为论坛做贡献的更多研究者加入技术委员会。
![]() | 段海新博士,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网络安全研究国际学术论坛(InForSec)、大数据安全竞赛DataCon、XCTF国际网络攻防联赛等多项活动的联合发起人,世界知名攻防战队“蓝莲花”的联合创始人。长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和协议安全、云计算平台安全、漏洞挖掘、网络攻击和地下产业检测等。曾带领团队发现了互联网基础协议的重要安全漏洞(DNS、HTTP/HTTPS、CDN、电子邮件等),促使Google、苹果、微软等公司多次升级安全产品,促使IETF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多次修改协议标准,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四大安全顶级学术会议上,并获得ACM CCS、NDSS等多个顶级安全学术会议的最佳论文奖。 |
![]() | 陈焰教授是 IEEE Fellow,浙江省移动终端安全工程实验室创始主任, 浙江大学-美国西北大学互联网安全联合实验室主任。2003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Internet 系统安全, 网络安全和管理。 |
![]() | Dr. Yang Liu obtained his bachelor and ph.d degree in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n 2005 and 2010, respectively. In 2012, he joined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s a Nanyang Assistant Professor. He is currentl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director of the cybersecurity lab, Program Director of HP-NTU Corporate Lab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Satellite of Excellence of Singapore. In 2019, he received the University Leadership Forum Chair professorship at NTU. Dr. Liu specializes in cyber security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His research has bridged the gap between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usage of formal methods and program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ftware for high assurance and security. By now, he has more than 250 publications in top tier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 He has received a number of prestigious awards including MSRA Fellowship, TRF Fellowship, Nanyang Assistant Professor, Tan Chin Tuan Fellowship, and 10 best paper awards and one most influence system award in top conferences like ASE, FSE and ICSE. |
![]() | 王铁磊,北京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程序自动化分析和软件安全。2011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 盘古团队首席科学家。 在IEEE Security & Privacy、USENIX Security、CCS、NDSS等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在Blackhat、CanSecWest、PoC、XCon等业界安全峰会报告。 |
![]() | 张超博士,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华为冠名教授,蓝莲花战队教练,CCF杰出会员。曾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国家级青年人才、MIT TR35 China、求是杰出青年学者、日本大川奖等荣誉。主要研究软件和系统安全,尤其是智能攻防方向。发表国际四大安全会议论文40余篇,其他CCF A类论文30余篇。主持承担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关键领域项目等40余项。研发首个机器语言大模型支持二进制程序分析;研发的自动漏洞挖掘、利用、防御方案分别获得腾讯CSS安全探索论坛专业奖、突破奖、微软BlueHat特别提名奖等;构建的自动攻防系统获得DARPA CGC机器自动攻防竞赛初赛防御第一、决赛攻击第二。 |
![]() | 陈恺,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前沿创新与科教融合中心主任,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信息安全学报》编辑部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系统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在IEEE S&P、USENIX Security、ACM CCS、NDSS、ICSE、ASE等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S&P、USENIX Security、CCS等A类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市智源青年科学家、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 |
![]() | 武成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专委会主任,从事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旨在系统化方案提升计算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程序分析、漏洞挖掘、代码保护、安全防御等方面有着较深的技术积累。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发表在IEEE Security and Privacy、USENIX Security、CCS、ATC、TDSC、TSE、TCAD、ICSE、ASE、TPDS、TACO、SIGMETRICS、PACT、CGO、VEE、DATE等学术期刊和会议上,2022年获CCS Best Paper Honorable Mention award,2023年获CCS Distinguish Paper award.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担任国际学术会议CGO 2013大会主席、CGO的指导委员会委员,APPT 2013程序委员会主席、另外还担任PACT 21、PPoPP17~18、CGO15~18、CGO 22、PLDI12等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
![]() | 韩心慧,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导师。自从1994年7月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在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科研和实践经验,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和科研项目的研发,承担和参与完成了20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项目等国家科研课题等)。主要从事互联网安全威胁监测、恶意代码分析、P2P网络优化、安全漏洞检测分析等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部分研发成果已经在国家相关部门获得应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近20余项。主页:http://www.icst.pku.edu.cn/team/content_247.htm |
![]() | XiaoFeng Wang is the Associate Dean for Research and a James H. Rudy Professor of Luddy School of Informatics,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 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ystems security and data privacy with a specialization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issues in mobile and cloud computing, cellular network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privacy issues in dissemination and computation of human genomic data.URL: http://www.informatics.indiana.edu/xw7/ |
![]() | Kang Li is a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He is the Director of Georgia Institute for Cybersecurity and Privacy.Kang L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the area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operating systems, especially system issues related to 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His recent research focuses on detecting bugs in system software such as virtualization and cloud platforms. His research topics also include DNS security and defenses against various network abuses, such as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Phishing, and SPAM.His current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tel, Cisco Systems, and Georgia Research Alliance.URL: http://cobweb.cs.uga.edu/~kangli/ |
![]() | 徐文渊,浙江大学教授,系统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 Fellow,曾获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终身教职;物联网领域国际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编委、ACM CCS 2021年领域主席,NDSS 2022, 2023年联合主席、USENIX Security 2024 联合主席。主要研究物联网安全及智能感知系统安全,在物联网终端安全、工控安全、感知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了2017年ACM CCS最佳论文奖等3次最佳论文。据Google Scholar统计,论文总引用10800余次。 |
![]() | Hao Chen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Currently he is on academic leave and is leading the security research group at ByteDance AI lab.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 broad range of security problems, including machine learning security, software security, and mobile and wireless security. His work on fuzzing includes Angora (S&P ’18) and Matryoshka (CCS ’19). He received his PhD at the Computer Science Divis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 2004 advised by Professor David Wagner. |
![]() | Dr. Guofei Gu (顾国飞)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at Texas A&M University (TAMU). Before coming to Texas A&M,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he College of Computing,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network and system security, such as Internet malware analysis/detection/defense,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SDN/OpenFlow) security, mobile/smartphone security, and intrusion/anomaly detection. Dr. Gu is a recipient of 2010 NSF CAREER Award, 2013 AFOS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10 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 Privacy (S&P’10)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ICDCS’15) Best Paper Award, and a 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 He is currently directing the SUCCESS Lab at TAMU. URL: http://faculty.cse.tamu.edu/guofei/ |
![]() | Dr. Heng Yi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yracuse University. He obtained BS and MS degrees in Computer Science a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1999 and 2002 respectively, and obtained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at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in 2009. Then he joined Syracuse University as a 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was promoted to be associate professor in 2015. In 2011, he received prestigious NSF Career award. His research interests lie in software and system security, especially in binary code analysis, mobile application security, virtualization, etc. URL: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engyinweb/ |
![]() | Zhenkai Lia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He is also a co-Lead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National Security R&D Lab of Singapor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system and software security, such as binary program analysis, security in Web, mobile, and Internet-of-things (IoT) platforms. He has been publishing high-impact papers in top security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s, and has won several best paper awards in security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ncluding Annual Computer Security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ACSAC),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 and ACM SIGSOFT 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FSE). He has also won the Annual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of NUS in 2014 and 2015. He is a current member of the Steering Group of NDSS and has served as technical committee members and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of main security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 including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CS),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 Network and Distributed System Security Symposium (NDSS), and 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 (TDSC) and ACM Transaction on Privacy and Security (TOPS).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Stony Brook University in 2006, and B.S. degree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Economics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1999. |
![]() | Long L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Khoury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s, a core faculty member of the Cybersecurity and Privacy Institute, and a co-director for the SecLab (Systems Security Lab),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His research aims to secure low-level software in widely deployed or critical systems. He designs and builds novel program analysis and hardening techniques, hardware-backed primitives for security, and trusted/confidential computing environments. His recent work has focused on embedded and IoT/CPS systems.Long has won an NSF CAREER Award, an Air Force Faculty Fellowship, two Google ASPIRE Awards, etc. His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the Army Research Office, etc. URL: http://www.longlu.org/ |
![]() | 杨珉,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网络安全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操作系统安全、恶意代码检测、漏洞分析挖掘和AI系统安全等,研究发现曾多次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成果入选973 重大成果和突出进展、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成就。 |
![]() | 韦韬博士,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浙江省科协委员,致力于让各种复杂系统变得更加安全可靠,多项成果帮助各主流操作系统提升安全性,领导和推动了多项著名开源安全软件的研发。韦韬博士提出了安全平行切面防御体系与可信密态计算技术体系,分别在网络安全与隐私计算领域做出了重要突破。韦韬博士因其杰出贡献和影响力被权威媒体评为“2021年度数据智能新势力领军人物”,并入选2022年IDC“中国CSO名人堂”。 |
![]() | 陈海波,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研究所所长,领域操作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ACM Fellow、IEEE Fellow,曾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CCF青年科学家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等。目前担任OpenHarmony技术指导委员会创始主席、ACM旗舰杂志《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中国首位编委与Special Sections领域共同主席、ACM EuroSys 2025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ACM SIGOPS首位非北美学者主席、《ACM Transactions on Storage》编委。曾任ACM SIGOPS ChinaSys主席、ACM SOSP 2017年大会联席主席、ACM SIGSAC奖励委员会委员、ACM SIGOPS Dennis M. Ritchie Award等奖励委员会委员。研究工作也获得华为卓越贡献个人奖、SOSP/ASPLOS/EuroSys/VEE等最佳论文奖、DSN时间检验奖、SIGMOD研究亮点奖等。 |
![]() | 苏璞睿,男,博导,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软件安全与网络安全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十余项。曾任第22届网络攻防国际学术会议(RAID 2019)大会主席,曾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7年)等荣誉。 其长期专注于二进制软件的动态分析研究,在动态污点传播分析、漏洞利用攻击检测、漏洞分析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数项成果发表于IEEE S&P、USENIX Security、ACM CCS、NDSS、TDSC等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面向APT攻击检测等需求,其主持研制了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突破了基于指令级异常的漏洞利用攻击检测等技术难题,该系统已经在国家多个重要行业和部门部署应用;在软件漏洞分析与利用方面,提出了控制流劫持、堆溢出等类型漏洞的漏洞可利用性评估方法,其指导的团队曾在2018年DEFCON China组织的漏洞自动攻防大赛中获得“最佳AI攻防团队”,在2021年“纵横杯”漏洞自动攻防大赛中获得冠军。 |
![]() | 万涛博士, 加拿大CableLabs研究员。长期从事互联网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重点关注Web, mobile, CDN, Routing, SDN, 5G, PKI, 和TLS等领域的安全。在NDSS, Oakland, USENIX Security 和 ACM TISSEC 等安全会议和安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
![]() | 郁昱,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密码学相关的研究。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学位,2006年获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回国后曾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三大密码会、四个专题密码会议(TCC,CHES, PKC, FSE)、ACM CCS和IEEE S&P等密码与信息安全的代表性会议上。他目前担任了亚洲密码年会指导委员会(ASIACRYPT Steering Committee)成员、国际密码学会理事会(IACR board)的观察员以及三大密码会CRYPTO 2021、EUROCRYPT (2020,2021)、ASIACRYPT (2018, 2020, 2021),以及TCC(2017,2019), PKC(2019,2022), CCS等重要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
![]() | 林璟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博导,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研究、尤其是密码技术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创新应用;密钥安全方案、高性能密码算法实现、PKI数字证书服务安全等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种电子认证、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证照、视频加解密等系统。 |
![]() | 王美琴,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常务副院长、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对称密码算法分析与设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密码领域顶级会议、重要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近90篇,其中国际密码学会主办的五大国际顶级密码会议发表论文21篇,发表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1902次。主持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承担山东大学教改重点项目2项,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各类专业竞赛奖项和国家级奖学金,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中国密码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
![]() | 程光,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 东南大学教授、博导,现任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执行院长,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东南大学)执行主任、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高校联盟理事长、中国指挥控制学会网络空间安全专委会副主任、信息系统安全国防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为在网络空间安全、流量大数据、未来网络理论与方法等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在国内外顶级会议和期刊如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发表SCI索引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国家、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资助30余项,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项,已经成功转化5项专利。出版专著7部,培养研究生100余人。 |
![]() | 纪守领,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挂职)、滨江研究院国产信创研究中心副主任,获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佐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安全、数据驱动安全、软件与系统安全和大数据分析,发表IEEE S&P, USENIX Security, ACM CCS, KDD等CCF A类论文90余篇,研制的多个系统在大型平台上获得部署应用。获国家优秀留学生奖、ACM CCS 2021最佳论文奖等10项最佳论文奖、华为优秀技术成果奖、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等。 |
![]() | 郭山清,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工研院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针对一些新兴应用(移动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等)等研究新型的漏洞发现方法并开发相关的工具。近年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等在内的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TSE、TDSC和IEEE S&P、ACM CCS、USENIX Security、IEEE ICDE等国内外高水平的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参与国家区块链安全标准1项,已经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 |
![]() | 张源,复旦白泽战队指导教师,主要研究软件安全、程序分析、安全攻防技术。研究工作获得ACM CCS 2020杰出论文奖提名、USENIX Security 2022杰出论文奖、ACM SIGSOFT 2024杰出论文奖。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华为、阿里、中国电信、OPPO、vivo等公司,获华为优秀技术成果奖、OPPO产学研优秀合作伙伴奖、vivo最佳安全技术合作伙伴奖。带领复旦白泽战队获得国内外顶尖安全攻防赛事20余次冠军,发现的多个软硬件高危漏洞得到华为、腾讯、蚂蚁金服、百度、谷歌等公司致谢,获2021年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最具价值漏洞奖。 |
![]() | 张殷乾,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曾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系统安全、体系结构安全和区块链安全。ACM云安全研讨会指导委员会主席,曾担任IEEE安全和隐私执行环境设计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并多次担任各类顶级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以及美国国防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及欧洲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他的研究曾获得多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的支持,并有数十篇成果发表在四大顶级安全会议上。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家奖,北美计算机华人学者协会明日之星奖,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以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2022年隐私计算科技创新人物。 |
![]() | 张锋巍,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研究员; 他于2015年获得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系统安全,包括可信执行(trustworthy execution)、硬件辅助安全(hardware-assisted security)、恶意软件透明分析(transparent malware debugging)、交通安全(transportation security),以及可否认加密(plausible deniability encryption)。张老师已经发表了40余篇国际会议和期刊论文,包括IEEE S&P, USENIX Security, NDSS, IEEE TIFS和IEEE TDSC。 他是多个国际顶级会议程序委员会的成员,包括IEEE S&P,ACM CCS,ACSAC,IEEE/IFIP DSN等;ACSAC 2017年杰出论文奖的获得者和入选IEEE/IFIP DSN 2020最佳论文提名;他的研究工作曾获得了多项美国自然基金项目的支持。 |
![]() | 邹德清,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常务副院长,武汉金银湖实验室法人兼常务副主任,武汉市网安基地校企联合会会长,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网络安全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五四奖章集体“华中科技大学系统与软件安全团队”负责人,长期在云计算安全、软件安全等网络空间安全方向开展研究,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 | 刘烃,博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综合安全和软件安全。2003年和2010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6-2017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得2019 INFOCOM、2016 ISSRE等会议最佳论文奖7项;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202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获得国家青年人才、陕西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
![]() | 沈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学校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副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霍英东青年教师一等奖、麻省理工MIT-TR35 China、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主要从事可信人工智能、智能系统安全与控制、智能软件安全与测试的研究工作,发表IEEE S&P, USENIX Security, CCS, NIPS, ICML, ICSE, FSE, Automatica, IEEE TAC等计算机和自动化领域学术刊物100余篇。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等3项,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国家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企业横向等项目30余项,授权/受理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主持/参与制定国际/行业/团体标准5项,担任IEEE汇刊等7个国际期刊副编辑、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组织工委副主任等。 |
![]() | 沈玉龙,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领军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网络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中心固定研究人员。 长期从事下一代网络安全、云计算与数据安全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973等20余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 研发的“秦盾”云加密数据库系统获中国科协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6/1800+)和最佳商业投资价值奖(2/1800+),获2018 CCTV中国十大创业榜样(高校首次)。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Google scholar他引2000余次,出版专著7部;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PCT专利5项,已转让专利13项;登记软著40多项;制定中国通信/电子行业标准5项。 |
![]() | 李晖,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执行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中国密码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大数据安全与隐私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翼网信安全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陕西省商用密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信部商用密码应用推进专家委员会委员,《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副主编等;获2017年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201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长期从事密码学、隐私计算、数据安全、信息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 | 彭国军,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湖北名师,教育部软件安全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带头人,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峰会发起人、执行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系统安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家重要单位和企业得到应用,部分学术成果发表于ACM CCS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权威期刊。主讲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等,编写出版《软件安全》、《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第一版、第二版)、《恶意代码取证》(译著)等。 |
![]() | 金舒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2022年5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负责人。主讲“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技术”等本科生课程。牵头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专业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鼓励并指导本科生参加国家级和行业级信息安全类竞赛并多次获奖。主持国家、省部级重点研发,国自然基金等科研多项。 |
![]() | Yang Zhang (https://yangzhangalmo.github.io/) is a faculty member at CISPA Helmholtz Center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Germany. Previously, he was a group leader at CISPA. He obtained his Ph.D. degree from University of Luxembourg in November 2016. Yang’s research interests li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privacy and machine learning. Over the years, he has published multiple papers at top venues in computer science, includin CCS, NDSS, Oakland, and USENIX Security. His work has received the NDSS 2019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 |
![]() | 项阳,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IEEE高级会员。现任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数字创新研究院院长。在领导团队取得国际学术地位、管理高水平研究平台、以及对创造国内外产学研生态环境都具备充分的能力。主要从事网络和系统安全、分布式系统安全、区块链应用和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8项澳大利亚政府ARC项目的研发。项阳教授已经在国际重要的期刊和会议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其主要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Forensics》等顶级期刊上。 他领导团队开发的软件相似性检测系统已经被目前主流Linux系统Fedora和Debian所使用。 |
![]() | 于挺,卡塔尔大学教授; 卡塔尔计算研究所(QCRI)网络安全组的研究主任。1997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 2003年在香槟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他是2007年NSF职业奖的获得者,他的研究领域集中于隐私保护数据分析、数据匿名化和安全数据分析。 |
![]() |
林志强,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杰出教授。研究领域为可信计算、系统和软件安全。主要的研究目标包括开发自动化程序分析和逆向工程技术,并用于保护包括移动应用程序在内的程序安全和包括操作系统内核和虚拟机管理器在内的底层系统安全。曾获奖项包括NSF职业奖和AFOSR青年研究员奖。林志强教授同时还是数据及转化分析研究所(TDAI)、汽车研究中心(CAR)和最近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成立的网络安全和数字信任研究所(ICDT)的教员。 研究工作发表于IEEE S&P, ACM CCS, USENIX Security, NDSS等国际信息安全著名会议。 |
组织委员会
InForSec组织委员会负责论坛的日常运作,包括学术报告及会议的组织和策划、研究通讯的征稿与发布、以及论坛相关平台的运行与维护。目前组织委员会:段海新(清华大学)、杨珉(复旦大学)、韦韬(蚂蚁金服)、万涛(CableLabs)、傅宇凡。
信息发布平台支持:杨洁、张伟静、杨燕婷、郑晓峰、汤舒俊;
网络视频直播:张峰(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刘乃嘉(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提供视频直播平台及技术支持。